“這雙鞋是我女兒買的,我很喜歡,現(xiàn)在鞋跟壞了,拿來修修還能繼續(xù)穿,對我們老年人來說既省錢又方便。”6月18日,正在吳起縣長征街工商巷子修補皮鞋的市民朱正玲說道。
對于群眾來說,“小修小補”的存在不僅是生活上的便利,更是一種情感上的撫慰。生活中,碰到鞋子開膠、包包拉鏈壞了、衣服破損等情況,附近的“小修小補”便幫上了大忙。
“小修小補”看似不起眼,實則一頭連著老百姓的剛需,一頭牽著手藝人的生計,不可或缺。
朱正玲坐在小馬扎上,脫下一只鞋子,給修鞋師傅指了指鞋跟處,修鞋師傅笑著點頭回應(yīng),熟練地開始修鞋。
朱正玲說:“修鞋師傅雖然是聾啞人,但是手藝好,價格公道,我經(jīng)常坐公交車來他這里修補。我記得之前他的位置不固定,急需的時候,一時半會兒找不到,這幾年好了,他固定在這個巷子口,以后修東西方便多了。”
一會兒的工夫,修鞋師傅已經(jīng)接待了好幾個顧客,有修傘的、鞋子開膠粘鞋的、修手提包拉鏈的……“小修小補”是百姓的需求,從事“小修小補”也是一種就業(yè)選擇。近年來,吳起縣城市管理執(zhí)法局及城市社區(qū)服務(wù)中心等相關(guān)部門積極發(fā)揮作用,讓“小修小補”井然有序回歸,既便利市民,又可以助力就業(yè)。
在我看來,把‘小修小補’安置到固定的攤位是非常有必要的,這樣,老百姓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找到,對這些手藝人來說,有了固定的場所,意味著收入也能更加穩(wěn)定,對城市來說,既不影響交通出行又不影響城市風(fēng)貌。”吳起縣城市管理執(zhí)法大隊干部宗建寧說。
長征街金海池市場裁縫店老板馬亞靜一邊扯線一邊說:“以前來店里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,衣服破損一點來修補一下,褲子太長來裁個褲邊,現(xiàn)在不一樣了,年輕人來的也很多。”正說著,店里來了一個姑娘,提著袋子進(jìn)門說道:“衣服有點不貼身,過來修改一下。去年買的衣服很喜歡,但是穿著不合身,就放在家里閑置了,前兩天收拾衣服又看到了。款式樣子還是很新穎,問了鄰居知道這有裁縫店就想著來試試。”市民李雨晴笑著說道。
“用綠線把這個給我縫起來。”市民張俊成左手提著袋子、右手拿著綠布,還沒進(jìn)門,就朗聲說道。看到有記者在,張俊成笑著說:“還好這個裁縫店一直在這,需要縫補個啥還有地方去,像我這種老年人連根針都捏不住,把人難住了。”
這些看似不起眼的“小修小補”,承載著老百姓的生活,守護(hù)著城市的煙火氣,實現(xiàn)了就業(yè)“大民生”。作為“全國文明城市”,吳起縣積極整合資源,提高服務(wù)效率,為從事裁縫、修鞋、配鑰匙等行業(yè)的手藝人提供了更多的發(fā)展機會,讓百姓生活更富煙火氣、更有生活味,進(jìn)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、幸福感、獲得感。(延安日報)